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24年7月在原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划入“环境生态工程”专业(2020年本科招生),原测绘与市政工程学院划入“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2015年本科招生)的基础上组建成立。现有教职工4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30余人;教授(研究员)5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12人;博士近30人。专业背景覆盖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和市政工程各学科专业方向。入选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青年优秀人才1人,省五水共治专家1人,省节约用水专家3人。现有在校本科生698人,与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中国计量大学,浙江海洋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多名。

       学院建设有“环境生态监测实验室”、“基础化学实验室”、“生化实验室”、“水环境实验室”、“水处理微生物实验室”、“水库藻类水华防控实验室”、“湖库生态和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实验室”、“水环境治理与资源化利用实验室”和“建筑给排水仿真实验室”等专业教学科研实验室。

       学院设有“海岸带生态屏障研究所”和“水安全与生态环境研究所”2个研究所;近5年获国家行业协会科技奖项二等奖2项,获浙江省“挑战杯”竞赛一等奖等省级A类竞赛奖20余项;主持国家级项目3项,省级项目7项,横向项目近30项,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36篇,授权发明专利10项。

学科方向

       针对我国特别是我省流域、城市、河网等区域以及江、河、湖、库水体的主要环境问题,从流域角度研究水环境和水生态演变规律、制定流域整体战略的污染物控制、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的策略、规划、方案和布局,研发符合水利与生态功能协同要求的污染源治理和水质改善技术,形成区域环境监测与评估、流域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3个学科方向。

       (1) 区域环境监测与评估

       主要通过多种手段对区域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掌握区域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重点开展以下研究:(1)研究区域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等的监测方法和技术手段,包括现场监测、实验室分析和遥感监测等技术;(2)研究区域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生物等方面的评估指标体系,评估区域环境健康状况和变化趋势;(3)预测和评估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风险,揭示环境问题的成因和 机理,提出预防和应对措施。

       (2) 流域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

       主要包括新型污染物的环境效应、流域水环境过程模拟和流域水生态系统修复。重点开展以下研究:(1) 研究新型污染物对水环境的影响,评估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为制定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2)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预测和评估水环境的变化过程,为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持;(3)研究如何通过生态工程和技术手段恢复和提升水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

       (3)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

       主要包括高效污水生物处理及其控制技术、水污染控制过程中污染物转化机制与关键技术以及新型水处理功能材料的开发与应用。重点开展以下研究:(1)高效污水生物处理及其控制技术。以好氧颗粒污泥为抓手,优化反应条件促进快速培养与维持颗粒长期稳定性,探究连续流反应器污泥颗粒化运行条件及机理。(2)水污染控制过程中污染物转化机制与关键技术。在系统研究污染物迁移规律与转化机 制基础上,不断开展水污染控制与污水资源化技术创新,形成适用于城市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农村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与回用的新技术工艺。(3)新型水处理功能材料的开发与应用。主要研发新型纳滤膜、生物炭等水处理功能材料并开展应用研究。